• 1

  • 2

  • 3

  • 4

齐鲁工业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招生在线 > 考研调剂  > 推免生招生

中国政法大学2025年推免生预报名通知: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时间:2024-09-11     编辑:考研招生在线

学校介绍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政治系、法律系和辅仁大学社会系合并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

学校现有昌平校区、海淀校区,下设22个教学单位、27个本科专业,拥有3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在校生18143人,教学科研岗教师1194人。在72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治思想的更新,同时,学校始终坚持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人才培养的生力军,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重镇。

学院介绍

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6月设立人文学院新闻系开始本科招生,开启新闻教育,2008年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年4月,为贯彻落实“部校共建”精神,光明日报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是全国首家中央媒体与高校实现共建的重点大学新闻学院,致力于联合培养兼具法学和新闻传播素养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2014年学校与光明日报共建高端智库平台“明政智库”,举办年度智库论坛“法治中国论坛”,2019年学校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合作共建部级智库和研究基地“广播电视政策法规研究基地”,学院是中宣部重点联系的新闻院校,也是中国记协指定的中国新闻奖报送单位之一。

学院现设有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专业,设有法治新闻、传播法与传播伦理、网络与新媒体、政治传播、传媒与文化产业五个研究方向;拥有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下设法治新闻传播、网络与传媒法务两个研究方向;2016年获得政治传播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较为完备的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格局和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复合型、高学历、国际化的专业教师队伍,现有教师46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教授13人,副教授14人。20位专任教师拥有海外知名大学学位或访学研究经历,1人获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改革中国专家组成员”,1人担任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聘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2人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1人获聘2013年牛津大学普莱斯传媒法国际模拟法庭中国赛区专家评审委员(裁判法官),10人入选教育部、中宣部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 人 计 划”,8位媒体著名专家来我校挂职任教,3个团队入选我校首批“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学院聘有兼职教授42人,硕士生兼职导师30人。

做强特色学科,培育复合人才。学科建设23年来,学院充分依托法科强校优势资源和部校共建优势,顺应媒体深度融合和国家发展战略,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更新传媒教育观念,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深化学科交叉,做强做优特色学科,按照“宽视野、强交叉、多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强化思政铸魂、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有机融合,实施“双导师制、校媒联合培养、媒体同步实训”等培养机制,探索出“部校共建、院媒协同、实践育人”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法治新闻、政治传播、文化法学、传播法学”等特色新兴学科建设成绩显著,“网络+新闻+法学、传播+政治、文化+管理”复合型专家型人才培养广受好评,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智库水平显著提高,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学科完备、优势突出、勇于创新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成果孵化基地。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价值引领。学院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专业教育,依托部校共建、全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好记者讲好故事、新传-立格联盟、中国新闻奖初评等共建协同平台,通过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建师资、共建课堂,建立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多维育人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专业训练、实践锻炼、公益服务多维贯通的育人机制。

搭建全媒化实训平台,突出实践育人。学院建立了“全媒体实践教学流程管理系统”,构建了由实验课程、专业实习、暑期实践、社团实践、国际国内专业竞赛、创新项目组成的六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其中,走近一线警官、法官、检察官系列活动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普莱斯传媒法国际模拟法庭大赛最高曾获得全球赛季军的佳绩。学院致力于培养精通全媒体传播技能与方法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高度重视实践和应用。共建设有23个实践教学基地、7个协同创新平台媒体、1个部级合作智库基地“广播电视法规政策基地”、4个年度在建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建立了“全媒体实践教学流程管理系统”,确保每一位学生能够在纸媒、广播电视媒体、网络新媒体以及其他共建基地完成全流程实习实践活动。

重视国内国际交流,培育一流人才。学校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重组整合教学要素,施行“四跨”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跨学科专业、跨理论实践、跨学院学校、跨国家地区”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一流人才。学院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西北大学、堪萨斯大学、北卡大学、东卡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日本明治学院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世新大学、台湾文化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上述国家和地区高校合作建设“实时同步课堂”、“双语课程”、双向实习实践等合作交流机制。

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校前列。毕业生就业单位既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人民公安报、新浪网、今日头条等新闻单位,也有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各级公检法司等机构和部门。学院本科生实现了与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双向推免。

推免报名须知学院现开展2025年硕士推免生报名考核工作,我院拟招收新闻传播学学术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欢迎有志报考我院硕士研究生的优秀本科2025届毕业生积极参加我院推免生报名考核。

01专业招生方向

见官网

02申请条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 符合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中规定的报考条件(我校2025年招生章程发布前可参考2024年招生章程中的报考条件)。

5. 申请人获得所在学校推免生资格(如所在学校尚未完成推免生资格评定工作,但预计可取得推免生资格者,也可申请)。

6. 专业成绩优秀,综合测评排名居本专业同年级学生前列。

7. 除特殊规定外,考生申请专业与本科所学专业应当相同或相近,原则上不得跨一级学科申请(申请人本科专业以教育部学信网注册学籍信息为准)。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要求,部分学科(或方向)允许跨一级学科申请,详见《2025年部分学科(或方向)接收推免生跨一级学科申请条件》(附件2)。

注意:

申请人本科专业以教育部学信网注册学籍信息为准。

8. 我院允许跨一级学科报考!

新闻学:法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等一级学科相关专业学生可申请。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允许跨一级学科申请。

9. 参加我校2024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并被评选为“优秀营员”的学生不必登录我校研究生招生平台进行申请,夏令营考核成绩即作为复试成绩,如获得所在学校推免生资格,可直接被我校录取。获得“优秀营员”的学生,务必于9月12日下午14:00前通过电话和邮件方式联系我院,确认录取意愿,如放弃“优秀营员”资格,请向学院提交书面放弃声明。

10. 我校研究生院《关于开展2025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报名工作的通知》规定的其他报考基本条件。

03申请程序

1报名时间:9月9日至9月13日下午14:00

2报名网址:http://zfyz.cupl.edu.cn/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平台

-> 推免生报名

报名流程:

注册->填写报名信息->上传照片->

上传电子版申请材料->确认报名。

3提交申请材料:

申请人应按《通知》中“提交申请材料”要求

在报名系统中上传电子版申请材料。

04其他事项

1. 关于报名等详情请参看我校研究生院官网《关于开展2025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报名工作的通知》

我校发布各类研究生招生信息及相关通知的网站为"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主页,网址:yjsy.cupl.edu.cn

2. 我校推免复试预计将于9月中下旬启动,具体安排详见研究生院官网后续通知。

3. 联系方式

学院研究生办公室通信及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楼A631办公室(邮政编码:100088)

联系电话:见官网

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邮箱:见官网

原标题: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2025年接受推荐免试研究生报名通知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yMfgLJ4qnCvxIHTlNzf7tg

在线报名申请表
上传

上传格式要求:jpg、png、zip、docx、、doc、xlsx、xls、pptx、pdf(100MB),最多上传10个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