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与学科简介
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工业上中下游的三大学院之一,其前身是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的炼制系。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紧密围绕国家能源重大需求,以油气资源高效清洁和优化利用为研究中心,构建了油气加工重大关键技术基础研究平台,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原创性标志性成果,为石化行业的绿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学院现建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石油石化污染物控制与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还设有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催化重点实验室、油气污染与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6家省部级科研基地。近5年来,学院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7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3项;产学研项目371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2.5亿元。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明专利实施许可/转让37项,合同额突破4400万元。已成为石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基础理论创新、高新技术开发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舞台。
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目前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自主设置能源环境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化学工艺是国家重点学科,工业催化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已培养出硕士生2000多名,博士生500多名。在教育部第五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A,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B-。学院已建成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03人,其中教授46名,副教授50名,博士生导师50名,硕士生导师84名。在人才队伍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973首席科学家1名,万人计划专家2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人,校青年拔尖人才29人。
为了促进全国高校化学、化工、环境相关专业优秀本科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推进有意深造读研学生与知名教授之间交流,学院将于2023年7月14至7月16日、8月11至8月13日分别举办两期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此次夏令营将线下进行交流、学习、培训。
二、申请资格
(1)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2)2024届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
(3)本科所学专业为:化学类(化学、应用化学等)、化工与制药类(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等)、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以及其他与化学、化工、环境相近的本科专业;
(4)来自全国双一流高校或学科,或所学专业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得A-以上成绩,智育成绩不做要求;
(5)所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或在教育部学科评估获得B-以上成绩,智育成绩排名前80%;
(6)来自其他高校的生源,智育成绩排名前50%;
(7)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CET4≥425分,CET6通过者优先);
(8)有高水平学术成果发表者优先。
三、招生计划
第一期夏令营约50名,面向对象为校外生源及克拉玛依校区;
第二期夏令营约50名,面向对象为校内生源及克拉玛依校区。
招生专业如下:
表3.1 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2023年硕士生招生专业
序号 | 招生学科专业 | 学科专业代码 | 学位类型 |
1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081700 | 学术型 |
2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083000 | 学术型 |
3 | 化学工程 | 085602 | 专业型 |
4 | 环境工程 | 085701 | 专业型 |
四、费用补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将为外校营员提供夏令营期间在北京免费住宿,同时将为异地(北京以外)营员提供交通费补助(普通列车硬座、硬卧、高铁(动车)二等座),超出部分自己承担(需出示往返票根报销),原则上是本科校园地至北京的往返。
(学生票、非往返车票、限制外席别车票无法报销)
五、申请时间和程序
5.1报名时间
第一期:2023年7月9日24:00截止。
第二期:2023年8月6日24:00截止。
注意:逾期报名无效。
5.2报名方式
所有考生请按照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报考服务系统(http://gmss.cup.edu.cn/logon)选择“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项目进行报名,填写报名信息并在系统中上传申请材料,填报完毕后保存、提交。申请人应保证填报信息、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请实名加入学院2023年夏令营申请通知QQ群:见官网。申请验证及群备注均为“姓名+学校名称”。
5.3申请材料
申请参加的学员需要在报名时在系统上传以下5类材料:
(1)报名申请表,命名为“姓名-1-报名申请表”;
(2)本科现阶段的成绩单原件和成绩排名证明(要求加盖教务部门公章),命名为“姓名-2-本科成绩单及排名”;
(3)能体现自身能力的获奖证书、英语水平证明材料、学术论文等,命名为“姓名-3-成果材料”;
(4)学生证扫描件,命名为“姓名-4-学生证”;
(5)身份证(正反面)扫描件,命名为“姓名-5-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