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代码:010101 授予哲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既具有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修养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1、在政治上,应自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终生信仰,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业务上,要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中外哲学发展史和当今中外哲学的前沿问题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的独立见解。
3、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论文或调查报告。
4、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心态,成为能够胜任本领域教学研究工作和党政管理、新闻宣传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本专业硕士点为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硕士点,2004年开始招生,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获博士、博士后学位者7人。近年来,他们曾先后承担或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在各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百多篇。在发展哲学、价值哲学、人学等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本方向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对象,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与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领域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回答当代社会发展及其科学技术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挑战,澄清过去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通过研究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哲学功底,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有所创新
2、发展哲学
发展哲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哲学,它是在统摄各门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提升和分析与反思。本方向主要研究发展哲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能动性、社会发展的代价、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后发展”理论、中国现代化的哲学思考等。它以社会发展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人才为目的,使学生成为理论评价和政策分析的专门人才。
3、价值哲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冲突,通过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与中国传统价值理论、西方现代价值哲学的比较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对人与价值、社会发展与价值、文化与价值、科学与价值等内容的研究中把握当代中国价值问题理论与价值观念的嬗变。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价值学的一般理论和存在形态,学会价值评价的基本方法,能够判断价值观念的合理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方向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创新理论研究、创新政策研究,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理论教学,科技管理、工程管理与评价,科学思想与科研方法方面的研究与教学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4、人的哲学
本方向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实践观为指导,深入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权利等方面的论述,深刻揭示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科学地吸取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研究的合理因素,并划清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当代人本主义思潮的界限。弄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以理解人的自由的深刻内涵。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培养方式
该专业硕士生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理论创新、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科研工作为中心,采取系统授课、专题讲座、自学、讨论、导师个别指导和社会调查、实践等方式。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方法,注重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①每门课教师都要充分备课;②作若干次提示性讲解;③由研究生阅读指定或参阅书目,并写出读书报告,提出问题;④主讲教师主持研讨、答疑。考核方式:闭卷、开卷、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学位课中(不包括公共课)采取闭卷考试的科目不得少于4门。
2、学习年限
本专业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制为2.5年,在此基础上实行2至3年的弹性学制。全日制在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制为2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硕士点课程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修满32学分方能申请论文答辩。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非学位课分必修环节和任选课。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32学分,其中学位课至少19学分,非学位课至少13学分。
五、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本专业硕士生入学后应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或导师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并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为明确学习方向,入学后即可与导师商讨毕业论文选题问题,为保证至少有充足时间用于论文写作,开题报告最迟应在第四学期初完成。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组织工作:
1、选题:导师要根据专业知识、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不断明确、确定自己的选题。选题一般应在第三个学期末确定。
2、开题:最迟要在第四个学期初完成。开题前,学生应修满学分,提交前沿讲座记录(计2学分),根据选题完成相应的文献综述(计1学分),写出开题报告(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当前研究的现状、自己准备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以及面临的困难等等),提交详细写作纲目(写作的三级提纲),然后由导师组集体分析、论证、提出修改意见。开题未经通过者,要根据导师组意见,再次重新开题。
3、中期检查: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进行2至3次重点检查,检查进展状况及遇到的困难,导师要认真评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应根据导师意见反复修改。
4、论文答辩:硕士生要用1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论文答辩一般在第五学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至少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论文符合学校各项规范,写作完毕经指导教师审查和送校内外专家审阅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
六、社会实践及学术活动
本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均是当前哲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方面较紧密的问题,因此,除了系统深入地学习基本理论之外,应有意识地组织安排学生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和学术活动。为此,在学习期间拟组织1至2次社会调查,尽量多地组织学生参加本市的一些学术讲座、学术讨论会、学术沙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