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和航空航天领域重大需求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非凡十年·教育巡礼”
1952年,在抗美援朝烽火熊熊燃烧的关键时刻,为了壮大人民空军,发展新中国的航空事业,新中国决定在航空工业基地沈阳创建一所航空院校。70年来,历代沈航人坚定跟党走,赓续红色血脉,厚植蓝色情怀,源源不断为国家建设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近13万余名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内涵发展之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建设在新时代取得了新成效。
夯实铸魂育人根基,党建工作开创新局面,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形成沈航模式
十年来,沈航始终坚持加强党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根本保证。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高标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巩固深化教育成果。建立校内政治巡察机制,在全省高校率先启动校内政治巡察工作并已实现巡察全覆盖,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向好。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学校获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高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事业发展,乡村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机制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确保学校政治安全和校园稳定。
2018年,学校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总目标,规划了“三步走”的战略路径,点燃了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021年,学校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大殊荣。“十三五”时期,学校还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辽宁省先进党组织”“辽宁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4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4个二级党委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1个党支部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2021年,学校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金字塔学科体系,学科建设迈出新步伐,学科引领学校发展形成沈航态势
十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坚持聚焦一流学科建设,打造学科建设“新高地”,现已初步形成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为龙头多级相互支撑的金字塔型学科体系,学科布局持续优化。
学校于2017年获批硕士研究生推免权,2018年获批博士授权建设单位。目前,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7个专业学位类别。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填补了辽宁省该学科空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中进入前40%,入选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建设名单。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军工制造及其自动化等5个学科获批国防特色学科(方向)。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能力达到新高度,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沈航特色
十年来,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特色发展,不断完善以航空航天精神、新时代辽宁精神为内核的“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探索构建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贯彻OBE教育理念,完成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工作。航空工程综合实训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以飞机、发动机装配线为核心,专业实验室为紧密层、专业基础实验室为连接层、基础实验室为支撑层的“一心三环”实践教学体系正在形成。
学校进一步明确本科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定位,以“四新”建设为突破口,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大力推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三大专业集群建设。以“双万计划”为契机,全面加强一流专业建设,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33个。坚持“以本为本”,推动“四个回归”,培育“金师”“金团队”“金果”。实施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工程,凸显名师效应,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72门。“十三五”时期,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974项,获奖率19.48%。学校坚持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与全球170多个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获评“辽宁省来华留学示范高校”。学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一心三环”实践教学体系——飞行器制造实习实训中心
优化师资结构,人才引育能力实现新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沈航矩阵
十年来,学校坚持把人才强校主战略作为学校基础性、根本性和引领性战略,积极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载体的人才工作格局。研究制定系列引才、育才、留才政策,出台学校《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暂行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投入各类资金近3亿元,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高水平师资队伍。积极打造并逐步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落实师德师风建设责任制,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
近年来,学校坚持引育并举,累计引进博士学位教师216人,自主培养的人才入选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63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57.4%;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院士9人,国家级人才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省级人才称号192人次。现有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兴辽英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18个,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
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形成沈航优势
十年来,学校坚持面向国家和航空航天领域重大需求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学术卓越、辽宁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抢抓机遇,瞄准世界前沿开创新能源“通航”特色发展之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领衔,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始通航领域研究,建成国家发展改革委“新能源通用飞机技术国家地方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辽宁先进通用飞机设计制造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平台,自主研制的国内首款纯电动锂电池大型无人机、电动载人双座飞机、双座水上电动飞机等多个型号的新能源通用航空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为辽宁抢占通航发展“制高点”、培育辽宁振兴“新动能”贡献了“沈航智慧”。学校与中航工业沈飞、沈阳黎明等53家航空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展深化合作。积极参与三至五代战机、“两机重大专项”等国之重器的科学研发,激光增材制造钛合金承力结构件助力鹘鹰2.0成功首飞。建立辽宁省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研究军民融合的重点基地。对标省委“数字辽宁”和“智造强省”要求,学校先后与全省14个地级市政府及管辖内的10余个县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全省区域网,实现科技服务地方的省内区域全覆盖,建设省级以上科研平台33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部级30个。“十三五”期间,科研立项项目2014项,其中获批纵向科研立项1486项,国家级项目135项,科研总收入达87991万元,科技成果转化809项,成果转化额达46959万元。学校获批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单位”、辽宁省教育厅“高校服务辽宁振兴发展科技成果省内转化10强高校”等荣誉。
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飞机研发基地
构筑思想文化高地,文化传承能力得到新拓展,航空航天基因形成沈航特质
十年来,学校着力传承航空航天精神和文化,根植航空航天红色基因,打造以航空报国、爱国奉献精神为引领,以传承弘扬“沈航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巩固勤奋求实的教风学风和育人为本的师德师风,为铸魂育人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学校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精神之源,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历程中形成的精神内涵,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建设完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展馆,作为向建党百年献礼的重要举措和广大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阵地。以“赓续红色血脉,厚植蓝色情怀”为沈航文化的核心表述,深入挖掘沈航的红色基因和空天报国的蓝色情怀。充分发挥校园生态景观、建筑景观、航空博览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增加校园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底蕴,努力建设辽宁乃至东北最具影响力的航空航天科普文化基地。注重培育建设优良校风学风,“学在沈航”已成为学校的文化标签。
回眸奋斗足迹,一代代沈航人秉承校风校训,心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目标愿景,根植区域建设发展的丰沃土壤,弘扬空天报国精神、发挥学科综合优势,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为国家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展望未来,沈航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续坚守初心、自我革新、赓续前行、奋楫争先,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沈航智慧和沈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