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充分发挥农科教结合优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积极践行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形成了一批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产品、关键技术和典型模式。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服务乡村振兴新体系。学校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统领全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积极探索以基层党组织为支点,搭建强农兴农平台,先后获批全国党建“标杆院系”1个,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2个,“全国党建样板党支部”3个。校地企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敕勒川农博园”、26个科技小院、10个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站、44个特色产业基地和24个科技服务点,组建10个科技特派员团队,选派驻村第一书记赴四子王旗、科右前旗等地助力乡村振兴,构筑服务乡村振兴的网络体系。
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激发服务乡村振兴新动能。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社会服务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出台评审推广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等措施,夯实长效激励机制,推动广大师生在投身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成立乡村振兴产业服务中心,与百余家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推广良种和绿色种养技术。例如,学校与燕谷坊等公司合作,推广燕麦良种和有机种植技术;与中国银联“内蒙古味道馆”合作,将奈曼旗等3个旗县的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近5年,5个益生菌菌种、11种兽用疫苗、3个牧草新品种及技术、6项专利实现转化。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探索引领乡村振兴新模式。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推动新农科建设,强化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动物科学等7个专业引入校企联合办学机制;设立“乡村振兴研究生培养专项计划”,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开展耕读教育,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组织“百名博士乡村行”,引导研究生面向基层产业难题,开展科技攻关,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2金2银2铜的好成绩。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项目,入选“全国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以特色产业为导向,培育引领乡村振兴新业态。以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为导向,发挥学校农、牧、林、水、草、乳、沙等特色学科优势,瞄准“粮仓”“肉库”“奶罐”“绒都”的建设需求,依托33个省部级创新团队和8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在自治区13个农牧业产业集群上布局创新链。搭建“产学研三位一体”云畜牧创新平台,牵头成立“内蒙古种业协同创新联盟”。适应现代农牧业融合发展新需求,新增智慧农业、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按照“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思维,规划建设乳业学院,以农学、草业科学、动物养殖、乳品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等优势特色专业集群服务乳业振兴。
在建校70周年之际,学校又发起成立内蒙古乡村振兴研究院,聘请34位院士成立战略咨询委员会,集聚专家智慧,进一步健全校地企合作机制,聚焦现代生物育种、节水增粮、牛羊优良品种选育、高端乳制品加工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成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