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陈欣然)9月27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仪式,宣告我国非遗学一级交叉学科的“山门”自此开启,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与发展进入了专业和科学的轨道,也标志着非遗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我国作为全世界非遗体量最大的文明古国,在非遗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上一直处于国际前沿。但因非遗学的学科体系尚未建成,非遗专业只能“绕道”其他一级学科招生,在非遗急需大量专业人才进行科学保护的当下,这无疑制约了我国非遗保护事业乃至文化事业的发展。
冯骥才及其团队是我国在非遗抢救保护、人才培养以及非遗学理论和学科构建等方面的先行者。凭借近20年来打下的坚实基础,在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大学于去年10月获批设立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授权点。首批7名硕士研究生的入学,对于我国非遗事业意义重大,因此备受各界瞩目。
冯骥才告诉记者,简单地把现有的相关学科整合起来不是非遗学科,“从它的性质与内涵而言,它是跨学科的,所以我们运用‘交叉学科’这一概念。交叉学科的学科之间不是加法,是乘法,不是‘物理性’的而是‘化学性’的”。他介绍,天津大学作为我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为非遗学交叉学科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冯研院已经与一些相关学院开展教研和课程合作计划,只要相关学科紧密合作,定能有效发挥天大优势。
冯骥才呼吁全国学界众志成城,共同推动非遗学科建设的前进。“它必将为田野大地上的非遗保护确立科学的凭据,为非遗事业培养与输送专业的人才。它还将作为具有东方特色的独立的一门学科,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作出贡献。我们是一代有理想和抱负的人。如果站在将来看,就会知道今天迈出去的一步有多么重要。”
(原标题:《非遗交叉学科开山门 首届硕士新生入天大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