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川北医学院高坪校区的景观大道时,这里已是一派热闹的景象,随着一盆盆鲜花摆到特定位置,景观大道上的“蛇杖”图案慢慢变成更为夺目的“五色三带”。10月28日,打造一新的景观大道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来自各地的校友,共同欢庆和见证川北医学院70华诞。
70年很长,长到让一所建校之初只有一间破庙、四间草棚的学校,发展成如今一校两区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
70年很短,短到弹指一挥间,一代又一代川北医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让医学的种子扎根川北,茁壮成长。三迁校址、八易其名,多年来这所省属高等医学院校将十几万“种子”播撒到全国各地,用医术护佑当地百姓健康。
70年薪火相传,70年栉风沐雨,川北医人始终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秉承“敬业、博爱、求是、创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生命”的办学思想,赓续红色精神,扎根川北基层,书写出一卷砥砺前行、开拓进取的时代风华录。
红色做底党建引领发展夯牢思想基石
川北地区是一块红色的沃土。坐落在南充市顺庆、高坪两区的川北医学院从诞生之日起,就自带红色基因。学校每一次发展与进步,都因为有红色精神作为思想基石而走得坚实有力。
1950年8月,全国首届卫生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医学教育和大量培养卫生人才的决议》。根据此次会议精神,川北医学院的前身——西南区川北医士学校于1951年9月正式成立,校址位于南充市郊西山甘露寺。
应川北医药卫生工作之需,乘新中国发展医学教育和大力培养卫生人才之时机应运而生的学校,从成立之初就肩负起了“以人为本”的责任。尽管建校之初办学条件简陋、基础薄弱,但该校的创立者始终牢记办学初心,坚守育人使命,发扬革命先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秉承革命老区人民“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品格,采取调整办学规模、缩短学制、修订教学计划等方式,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为学校第一次改制升格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1965年暑期,学校以“南充医学专科学校”名义预招专科学生。同年11月,国务院同意学校改制为南充医学专科学校,学制三年,学校正式由中专升格为专科学校。
升格为专科学校后,学校紧盯升格本科六要素,以校内党建工作的初成体系为基石,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新增专业为重点、条件建设为基础、机构改革为引领,出色地完成了阶段性发展任务,为第二次改制升格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980年调任川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的汤公群在90岁高龄时回忆起当年的党建工作,仍然历历在目。“为了让学校尽快提档升级,让全校师生提振信心,首先从思想上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培养党员带头奋进,创造条件改变学校面貌。”1985年5月,经过教育部、原卫生部考察验收组的实地检查,学校升格为本科医学院校。
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后,学校牢牢把握国家高等教育大发展与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以办成“让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为新追求,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开辟新校区,建设新院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全面开花,巩固和提升了学校办学精神的丰富内涵。2005年,学校开始招收国外留学生;200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获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标志着学校本科教育跨入全国优秀行列。2014年成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16年获批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顺利通过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顺利接受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2018年,学校召开了第七次党代会,学校党委提出学校发展“365总体布局”,学校发展由此进入“快车道”。今天的川北医学院,已成为一所以医学为主体,医、文、管、法、工、教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建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等21个学院(系、部);开设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等25个本科专业,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科普基地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同时拥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3所直管附属医院和2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53所教学实习医院。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任务,获评为“省直机关(单位)精准扶贫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对口帮扶优秀单位”。
这一切都得益于近年来,学校党委把党的建设贯穿于学校改革发展始终,以党建为抓手推动学校建设发展,严格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全校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师资为脊聚焦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成效明显
这本名为“川北医学院”的70年风华录,以红色精神为底色,撑起书脊的则是学校70年来持续不断的师资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教师队伍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只有拥有一支梯队分明、传承不断的师资人才队伍,才能夯实人才培养质量,将更多优秀的医学“种子”播撒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扎根服务基层医疗体系。
经过70年的摸索与发展,川北医学院的师资人才队伍不断优化,以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为抓手,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坚持“引育并举”的师资人才建设计划。“引进来”,多渠道、多方式、多举措柔性引进领军人才。近5年来,学校引进博士130余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27人。“内培养”,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内培力度,鼓励教职工攻读博士研究生,与暨南大学联合培养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目前已完成三届招生。同时,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前往国内外名校、知名科研院所等机构进修学习、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已在校工作近30年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苏承英教授提到自己2003年申请去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说:“学校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和重视。现在对于师资的培养力度更大了。”近5年该校选送教师参加境内外各级各类进修、培训、交流1472人次,其中境外进修、培训、交流134人次。
通过引进、评价、流动、激励等一系列制度,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好“蓄水池”、健全激励青年人才蓬勃生长制度机制,使各类人才更有劲头、更有奔头,最终形成了以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结合,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截至“十三五”末,学校专业技术人员达1166人,约占职工总数97.57%;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硕博人数占总量的65.35%。近5年来,学校教师获得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全国高校医学影像学专业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全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第三届全国基础医学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全国药理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英文组二等奖,全国眼视光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三等奖,四川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讲课比赛一等奖等教学比赛奖项20余项。
随着教师队伍良性发展,学校科研水平稳步提升。近年来,学校教师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课题900余项,获省部级成果奖50余项,教师学术论文被《Nature》等国际学术期刊刊用。学校公开出版刊物《川北医学院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执笔育人打造“三全育人”体系扎根川渝医疗基层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梦之路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作品大赛成熟作品组一等奖、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百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荣誉的背后,是川北医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十三五”以来,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育人机制,壮大育人主体,丰富育人元素,善用“大思政课”推动铸魂育人实现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从“独角戏”向“合奏曲”转变、从“书面化”向“实践化”转变。实施“银龄育人计划”,退休专家重上讲堂,讲述他们与川北医学院共奋进同奋斗的故事。举办“全球抗疫中的中国担当”形势政策报告会,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彰显的制度优势和大国担当。
建校70年,川北医学院着力培养扎根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川渝基层医院建设贡献力量。教育部长江学者、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杨清武,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刘刚,获评全国抗击疫情先进个人的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主任陈康,他们从这里走出去,让“川北医”名片熠熠生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黄国平、绵阳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何梅、南充市中心医院院长彭海涛、中江县人民医院院长白映涛等优秀校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持续发扬川北医人坚定的济世信念、高尚的医德情操,造福一方百姓。
“无论是学校老师传授的临床基本功,还是校风传递的吃苦耐劳精神,都成为我工作中坚实的基石。”尽管已从学校毕业近30年,杨清武提起母校仍然感慨不已。
2017年,学校启动招生就业工作改革,将原学校招生就业处与学生处合并为学生工作部,通过部门工作职能的重组、整合和优化,形成一条从考生、新生、在校生到毕业生的全程培养管理模式。
同时,除专业教育教学课程外,学校还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全国领先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积极推进“易班”计划推广应用。
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19000余人,其中本科17000余人、研究生1700余人,形成了多层次、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2016至2020年的5年间,学校获评国家奖学金136人次、国家励志奖学金2848人次、国家助学金23265人次。
近3年来,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4%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本科考研升学率逐年升高,2020年达24.33%,创历史新高。近10年来,学校继续教育为社会培养了55989名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医学毕业生,分布在乡村中心卫生院、县级医院和市级医院,为全民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再写新篇产教研学一体化校地携手同进步
作为一所扎根地方的省属高等医学院,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川北医学院始终将专业属性与教学相结合,将实验教学作为教学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突破,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2015年至今,学校各个专业新开辟临床实践教育基地23家,新增精神医学和护理学2个专业开展临床全程教学;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完成了11家临床教学基地医院全程教学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育人,强化临床教学基地同质化管理,巩固评估认证成果。通过对教学基地定期评估,对排名靠后且学生反映差,医院不积极整改的,学校停止下派学生,暂停了3家教学医院的教学任务,待学校组织校内专家进行教学质量重新验收后,才逐步恢复其教学工作。“在我看来,产教研学一体化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环节,感谢学校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正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实习的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蒋林菁对此感触颇深。
除了临床教学基地,学校也积极调动资源加大校内实验教学力度,2015年以来,在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平台、基础医学课程实验室及其研究平台建设等34个专项中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
作为一所省属驻地高校,学校不断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和交流,建立与地方对外联络与合作的友好关系,不断拓展合作区域和领域,促进产学研用融合,服务地方医疗事业发展。
2016年10月18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川北医学院市校共建高水平医科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使其成为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的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校地共建目标。南充市人民政府在2016-2018年连续3年给予学校财政支持,支持学校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有力助推了学校高质量发展。
同时,川北医学院也积极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发挥区域医疗中心服务功能,准确把握学校所处的区域定位,主动对接地方需求,加强川东北地区校地合作。积极融入区域生物医药、健康养老等重点产业,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校院、校企、校校等横向合作。
未来可期扬帆起航再铸医学教育辉煌
5月28日,川北医学院第八届三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的《川北医学院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
接下来的5年,学校将继续聚焦“365总体布局”中更名医科大学、创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拓展办学空间“三大核心任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努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学校还将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推进新医科建设,加强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继续坚持科技强校战略,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强科研公共平台建设,加快培育科研创新团队,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成果转化能力。
在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将继续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继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同时,学校将加快推进大学城川北医学院校区建设,打造智慧校园,提升现代化办学水平;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效能,为师生营造更加舒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权责一致、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对外合作交流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提升对外交流合作水平。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川北医学院这所已走过70年岁月的大学未来可期,将迎来更新、更大的发展机遇,再铸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