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9月,由毛泽东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正式成立。延安大学为陕甘宁边区培养了大批体育专业人才及从事体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并将体育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为革命事业服务作为办学宗旨。
当年,新成立的延安大学体育系没有运动场,师生们就动手在延河之滨的沙滩地上修建田径场,在清凉山下开辟了篮球、排球场,自己动手制作安装了单、双杠等器械。当朱德总司令得知体育系男女篮球队队员连比赛都穿着草鞋时,就亲自指示协调部队供给部门给体育系赠送了一批新鞋。
80年后,记者走进环境优美的延安大学新校区,看到学校的操场上,体育学院的学生正投、跑、跳,进行着各种专业训练。眼前的一切,让人很难想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所大学的体育专业学生是怎样完成学业、投入共和国体育事业的。
新建的延安大学体育馆,已经为全国十四运会乒乓球比赛做好准备。吸收了延安窑洞造型元素、以黄土色为主色调的延安大学体育馆端庄大气,现代气息浓烈,十四运会会徽镶嵌在外墙的高处,格外醒目。与会徽相对的另一面墙上,“延安大学1937”的标志,向人们述说着这所大学深深的“红色印记”。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为延安大学,吴玉章任校长。之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等相继并入。其中陕北公学创建于1937年,是延安大学最早的前身院校。
翻开校史,延安大学为中国体育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革命战争年代,体育系开设的课程包括体育理论、教育学、解剖与卫生、田径、体操、篮球、垫上运动、单双杠、游泳、滑冰、三铁和舞蹈等,任课教师大多是来自国内外著名大学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或体育学教授,以及当时延安体育界的名人。延安大学体育系办学条件十分艰苦,设备简陋但很实用。
走过了80年沧桑岁月的延安大学,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心未变,红色基因早已融入师生的血脉之中。学校坚持把延安精神作为立校之根,育人之魂,全方位推进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体系。
如今,这里已成为新时代延安精神传播中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和研修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教育部机关党校培训基地、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基地等。学校还创办了“窑洞大学”和“泽东干部学院”,已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名青年和干部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据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兰鸿涛介绍,为弘扬红色体育文化,体育学院专门编写了红色体育教材,实施红色体育文化进学院、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以此培根铸魂,砥砺学生。
“继承和发扬党在延安时期立德树人、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始终以培养具有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延安精神特质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兰鸿涛表示,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回望百年党史中的红色体育文化,其对当下实现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目标,仍具有很强的现实作用和价值。
目前,延安大学依托延安各个红色革命教育培训基地,不断丰富延安精神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外来参训学员进行红色体育文化教育,进一步拓展红色体育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开辟红色体育文化传承的新途径,使其可见、可触、可感、可传播,让红色体育的种子播种到全国各地,让红色体育基因永不断代。
在建党百年之际,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开展了“红色体育”传承与发展人文论坛,组织开展了红色体育文化进校园、共建红色体育育人基地、共创红色体育课程共享机制等系列活动,让红色体育文化融入学习、生活、课堂之中,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并以此谱写新时代红色育人的新篇章,为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事业作出应有的时代贡献。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李梦祎说:“经过在延安大学的耳濡目染,我对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红色体育有了深入了解,为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及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感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将在未来的体育教学岗位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为国家的体育事业贡献力量。”
汉中姑娘罗锦锦是延安大学健美操专业的研究生。她说:“在延安大学,红色体育教育的氛围非常浓厚,老师们在课堂讲解体育项目的同时,会把延安时期的体育故事讲给我们听,既生动亲切又容易理解,我们非常喜欢。”罗锦锦自愿报名承担了十四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她表示,在做好志愿服务的同时,她会把所了解到的红色体育故事讲给服务对象,让红色体育精神鼓舞人们,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