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
传统技艺 走向国际
人民日报记者 王明峰
晴空万里,位于四川成都西南部的邛崃市夹关镇满目苍翠。临江社区对面的藏羌织绣传习所里,63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正带着徒弟紧张地布展。
忙了一整天,终于收拾妥当。看着满满一屋非遗作品,杨华珍信心满满:“传习所展示非遗,为的是让当地农村妇女了解民族织绣,培训她们掌握刺绣技艺,帮助她们增加收入。”
藏羌织绣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和羌绣的合称,杨华珍的作品不仅有大自然的美物美景,还取材于当地生产生活场景及民族文化,题材十分广泛。
杨华珍出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一个藏族村寨,受长辈熏陶,她打小就接触到了藏羌织绣,刺绣技艺也日趋成熟,在寨子里首屈一指。走出寨子后,杨华珍当过老师,开过照相馆,做过摄影记者。2008年汶川地震后,杨华珍想用藏羌织绣技艺来帮助乡亲们重建家园,增收致富。她带领18名绣娘成立协会,开始到成都闯市场。从绣品无人问津到订单纷至沓来,藏羌织绣浓郁的民族特色逐渐获得市场认可,还得到了国际品牌的青睐。彩妆、咖啡、博物馆……国内外20多个知名品牌先后采用了杨华珍的作品,她也摸索出一条非遗IP授权之路。
杨华珍说,她总是会从传统民族元素中汲取养分,再发挥想象力、大胆用色,不断推出新纹样。
如今,通过“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村合作社”的传承模式,杨华珍培养了58名徒弟,累计培训近4000人次,光汶川就有500名乡村绣娘。杨华珍及其团队已收集藏羌织绣服饰图案、绣片、样品等2000余件,并编辑了藏羌织绣培训教材。她说:“接下来,我要继续搜集老绣片和老物件,进行整理、创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