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一月份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全国统考,总分375分,其中专业课考了256分。回顾整个备考过程,我觉得确实有不少的经验与心得,尤其是在专业课这一块。所以,在这里我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让大家在备考的过程中能够少走一点弯路。
由于我本科并非师范专业,所以在备考之前,教育大综合的基础可以说为零,而在整个备考过程中自己真正完全主宰时间的时候并不是很多,可以说最后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除了一路坚持以外,更重要的是选择好的方法。
我决定报考教育学大概是在四月份,当时学校还要上课,所以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现在回头看看,真正给力的复习还是要到九月份以后。我觉得,在十月份以前大家多少会感到焦虑,因为这时候心里都还没底。我建议在七月暑假来临之前,可以先粗略的浏览每门科目的教材(下文我也推荐了教材清单),尤其是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心理学这两门需要好好理解的科目。建议非教育类专业的同学,或者之前没有学过教育学原理及教育心理学这两门科目的同学从中外教育史部分开始看起。因为如果你直接从教育学原理或是教育心理学这两门比较难理解的科目开始看,很可能会觉得吃力,这样难免打击了积极性。在看教育史部分时,也需要自己现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按图索骥,争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对后期的集中记忆很有好处。比如在看中国教育史的时候,在大概浏览过一遍教材后,至少在头脑里要清楚,中国教育史总体上分为那么几段,о可以以年代为线来记忆,但是我觉得最好的方法还是以人名为主线,某一朝发生的某件教育事件为辅线这样来记忆。总之在暑假之前请记住,别太累,因为首先此时你费再多的精力,把书背的再熟,到了十月、十一月估计还是会忘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应该追求广度,即广泛涉猎教材,不用刻意去追求教材上的内容是否在考试大纲中有规定,你要相信,等你仔细研究过这几年的真题以后就会发现,假如你想拿高分,“超纲”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还是好好看教材吧,不求能记得多少,但至少要专心看过,能有个大概印象。
到了七八月,也就是暑假的时候,这时候时间相对充足,很多人这个时候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纠结于到底是在学校复习呢还是回家去复习。我本人以及我的研友们得出来的一个普遍的结论便是,暑假是一个关键期,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好好的把握住,这其中又以回家复习的人居多。以我自己为例吧,我在暑假来临之前是这么想的,回家要舒服一点,当时的心境便是回家要心无旁骛,闭关修炼两个月,等到九月份能够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但是实际的情况是,等回到家里,电脑就在旁边,很多时候忍不住要去上个网,即使能够忍住不去碰电脑,但是想做到专心复习还是很难。总之我觉得,即使意志够坚强,效率仍然比不上在学校的自习室,周围都是考研(微博)复习的同学那样效率要高。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如果你的目标比较高,不容有任何懈怠的话,还是留在学校复习吧,你的收获一定更大!
至于暑假复习的内容,在教育学部分,我建议大家开始看高教版的大纲解析,那本书不厚,暑假足够你仔仔细细的来回看三四遍。当然,光看是不行的,还要注意方法。我的方法具体可以说明如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参考:
(1)因为已经有前期看教材的基础,这时可以仔仔细细的先看一遍大纲解析,开始的时候会很慢,觉得很困难,但是记住,一定要坚持下去,而且一定要保证质量,不要求快,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慢点不要紧。
(2)分析真题。是的,确实是分析真题。不要觉得太快,不要觉得自己基础还不够而舍不得去碰真题。因为我这个时候?分析真题并不是要去判断自己的当前水平,而是要通过真题来得到一份指导自己复习全程的地图。我觉得这也是我在整个复习过程中的经典之处。主要分为两部分工作:
首先从宏观上,以各科目章节为单位,统计一下各章节自07年统考以来的出题情况,数据可以从历年的大纲附录中找到.
其次,是从微观上,以关键词为单位,遍历高教版大纲解析,在具体操作上便是,将真题中出现的关键词,不管是大题还是小题,不管是出现在选择题的哪个选项中,都用一支荧光笔在大纲解析上进行标注,等你把这一步工作做完后,你的大纲解析应该已经是一本立体的大纲解析,章节的重要、次要程度很清楚,翻开解析,历年出题具体到哪一段话也很精确了。
上面的工作应该在九月份之前完成。
在做到心中有数以后,下面建议结合上一步的工作,再仔仔细细的肯一遍大纲。这之后可以开始记笔记了。在记笔记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大纲解析已经在那里,你没有必要去整理一份大纲解析的精简版。建议以提问的形式记笔记,比如这样:
每门科目都以问题的形式整理一份笔记,我自己称之为大题笔记,因为主要是用来押大题的。我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每门科目最终都可以通过回答一些问题来记忆。在此之后,再把所有的问题汇总成一份目录,目录中在每道题的后面可以标上一个数字,指明这道题应该分几个小点来答。在这之后,大家可以直接拿着目录来背书了,照着上面一道一道的背,背不出来的立即翻看答案。总之我觉得这样背书,效果相当好,记得当时除了教育学原理部分是花了两天,其他科目都是一天就能背一遍。到了最后的时候,一个小时就可以将一门科目从头到尾背一遍。
在整理笔记的时候也要注意,因为笔记针对的是大题,所以,已经出国大题的部分,就无须整理了;同时也因为笔记更多的是针对大题,所以小题部分,大家还是应该有所准备。说到小题,也就是选择题,这里我也简要分析一下:
选择题我把它分为这样几类:
第1种,送分题:很简单,不多说;
第2种,考记忆精确性的题目,比如哪一年的哪个文件讲了什么内容,或者没有讲什么内容,这种题需要反复记忆。
第3种,理解题,这种题目考到是你对知识点理解的深度,无须多说,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但是也不用害怕,多做点选择题,你会发现其中有章可循。
第4种,积累题,顾名思义,考到是你的知识积累,你看过,就很容易答出来,你没看过,那就碰运气吧,而且这种题目目前数量呈上升趋势。这时你前期的积累便体现出来了。
大概在十月中旬,你应该已经将笔记记得很熟了,不求一字不落,但是提到某个点你至少能说出来,该从哪几点来回答。做到这一步,将会信心陡增,忽然觉得复习开始有意思起来,体现在开始寻找自己的复习方法。我当时是开始做专题笔记了,结合各科的具体情况,整理专题笔记,比如教育心理学部分,我扫描大纲解析,凡是不能很快说出所以然来的部分,便快速记成关键词笔记,如下:
再比如,我发现教育史部分通常分析题出题都是比较类的,比如中外比较、中国人和中国人比、外国人和外国人比,这样我又记了一份教育史比较专题的笔记。等等。
在十一月底,应该开始大量做模拟题了。有人问之前要不要做题目,还有人问哪些题目比较好,该做哪些习题集等等。这么说吧,市面上的教育学考研的题目我大体都做过,一句话,都很烂。如果非要从烂堆中调好点的,我首先推荐金圣才的习题集。不是说这个人水平有多高,而是因为他的习题集中的题目都是各师大在统考前自己出的真题,所以相对更有参考价值。如果你真的买了两本或者以上的习题回来做过以后,那么你一定会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多的题目都是重合的。所以,对于习题集就是一句话,没必要碰。
至于模拟题,建议大家选择一套即可,也没必要做多仔细,仅仅是用它来进行模拟。模拟的是时间分配、答题技巧等,至于题目说啥,考啥,不重要,得分更不要放心上。我当时同一套题,选择题有错二十个的,有全对的,你要是较真,心理必然会有起伏,而到了后期,沉住气是相当重要的。对于模拟题再多说一句,所有模拟题都会在封面上打上命中多少分等等,请千万不要被忽悠,因为按照它的那个逻辑,你把大题笔记记熟了,押题绝对超过90%。
在这里我要声明一下,背书是基础,但是即使你把大纲解析背的滚瓜烂熟,即使你背了好几本大纲也不能保证你拿到高分,能够取得高分的最后一个关键点就是:答题。答题的能力不行,你的辛苦与努力很有可能是徒劳,这一点在我今年考完试后更是体会深刻。
我认为,答题的第一个要点不在知识,在心理,但是你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同样会影响到你的心理。我觉得这里最关键的一个要点便是,踏踏实实的背过书,肚子里有了货,这个时候你必须在心理上完全主动起来。所谓主动,便是相对出题人的主动,考研是选拔性考试,题目注定不会简单,但是题目再难,你心理上也不能先背打败。翻开真题答题,再看看大纲解析,你会发现,能够在大纲解析上找到玩玩整整的,一模一样的,可以直接照抄的о答案,完全没有。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