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开办船舶类、航海类专业迄今已有60年历史,培养了2万余名各层次毕业生,遍及我国各大船舶设计建造与内河海洋航运企事业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一流的航海和船舶高等教育基地。学院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航海学会理事单位,是重庆市造船工程学会、重庆市航海学会、重庆市船舶修造协会副理事长单位。
学院目前开办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轮机管理方向和船舶动力装置设计与制造方向)、“航海技术”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为国家级一流专业。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本科学生,学院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机械(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校学生1800余人。“船舶与海洋工程”是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
作为重庆市唯一一所获得国际认证的船舶类、航海类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弘扬“海润有生,船行无限”的学院精神,秉持“立足西部、海河并举”的办学定位和“学以致用、求实创新” 的办学理念,大力传承海洋文化,培养适应现代航运业与造船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为我国航运和造船业的发展及重庆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近年来,学院依托“海洋强国” 等国家发展战略开展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双福新校区10000平方米航运组团正式启动建设,将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为学院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学院现有教职工79人。
教授、副教授22人。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2人,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人。
硕士研究生导师30人,省部级导师团队1个。
博士28人。
具有高级工程师、注册验船师、工程师、甲类船长、甲类轮机长等适任证书的双师型教师27人。
外聘专家、教授12人。
重庆市船舶工业产学研战略联盟
重庆市特种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代船舶设计研究所
-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研究所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研究所
-舰船综合声隐身前沿技术研究所
-智能航运技术研究所
重庆市航海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重庆市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重庆交通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
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重庆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腐蚀防护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船模试验循环水槽 |
大型轮机模拟器 |
大型航海模拟器 |
![]() |
![]() |
![]() |
风浪流综合实验水池 |
轮机自动化机舱 |
海润号教学实习船 |
![]() |
![]() |
![]() |
中心是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9年6月批准立项建设的省部级船舶科技创新平台。中心依托重庆交通大学,实行校企产学研联合共建,并下设“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等5个研究所。
中心拥有船模试验循环水槽;造船集成设计系统NAPA、船舶计算系统COMPASS;船舶生产设计系统MASTER SHIP、SB3DS;流体分析系统ANSYS-FLUENT、结构分析系统ANSYS和MSC;图形工作站;高性能计算分析服务器;高精度全站仪;船舶结构疲劳试验机等软、硬件设备。
中心主要面向重庆及西南地区船舶企事业单位在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长江航运工程与智能航道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于2013获批组建、2014年择优支持,2018年通过市教委综合绩效评估,2018年12月获教育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心”由重庆交通大学牵头,协同单位主要为我国水运交通建设的主要科研院校、高等学校和设计院。“中心”致力于承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肩负长江航运绿色发展使命,通过体制机制及技术创新,构建长江航运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破解制约长江黄金水道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瓶颈,提升我国内河航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三位一体创新能力。
重庆市桥梁通航安全与防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15年,是多学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中心”由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组织牵头,协同我国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2019年“中心”组建了山区河流通航安全与桥梁防撞装置研发科技创新创业团队,获批重庆市首届“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先后完成了三峡库区特大跨拱桥万州长江公路大桥防船撞等一百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在山区河流桥梁防船撞领域研发了系列桥梁防船撞装置,尤其在大水位变幅桥梁防撞、新型防船撞方法及装置研发方面有独特优势。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1 |
循环载荷下基于弹性安定临界状态的船体梁极限强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 |
复杂水域交通综合风险动态特性提取及评价方法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3 |
基于等效场空间预报噪声的高阶梯度光滑无网格方法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4 |
自由落体入水的非定常水动力载荷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5 |
全垫升气垫船回转运动时的兴波波形计算与水动力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6 |
船舶结构多轴高周疲劳评估的时域和频域方法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7 |
非定常水流条件下船舶水动力变化机理及航行安全距离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8 |
船舶数字化生产设计平台建立与应用 |
国家科技部项目 |
9 |
船舶管系泄漏非介入式检测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 |
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
10 |
内河豪华游轮新船型与电力全回转矢量推进系统研究及应用 |
重庆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
11 |
新一代内河大型豪华邮轮开发与产业化 |
重庆市科委重大集成示范计划项目 |
12 |
船舶技术设计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开发 |
重庆市科委重大科技专项 |
13 |
基于光滑场空间耦合M-DtN边界计算声场的无网格方法研究 |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 |
14 |
基于深度学习的无人船全局航线规划方法 |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 |
15 |
CFRP修复含裂纹船体加筋板结构的疲劳性能评估方法研究 |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 |
16 |
8000吨无线航区干货船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
重庆市经信委重大新产品产业化项目 |
17 |
ST OFFSHORE新型海洋工程大抓力锚研制及产业化 |
重庆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
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活动,在船舶与海洋领域影响力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历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荣获佳绩,共获得特等奖7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21项的优异成绩。
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机械类(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015年招收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2019年招收“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2020年“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按机械大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
1.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方向:
(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研究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与结构领域的学术前沿问题,和解决相关工程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水动力理论与计算方法、结构强度、新型装备设计等。
(2)涉水智能装备:开展水上、水下智能装备多学科综合优化理论研究,总体设计与系统集成、操纵与控制技术、减阻降噪技术等研究。开展海洋装备异常检测、故障诊断及趋势预测、运维决策技术研究。
(3)船舶绿色动力理论与方法:研究船舶排放控制方法、船用新能源和能效提升方法。开展船舶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船舶电力系统与自动化、电力推进、振动与噪声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
(4)船舶控制与智能航海:研究船舶智能航行理论与方法。开展航海动态仿真、水上智能运输系统、船-岸信息协同、船舶自主航行、船舶运动规划与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5)船舶安全与环境:研究水路安全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开展大型污染事故处理和应急集成技术、船舶污染物检测技术,以及水运环境的污染应急决策和响应行动相关支撑技术的研究。
2.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方向:
(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技术:主要面向实际船舶设计与制造过程,开展设计方法、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2)涉水智能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开展水上、水下智能装备的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建造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3)船舶绿色动力技术:研究船舶排放控制、船舶新能源、能效提升、船舶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船舶电力系统与自动化、电力推进、振动与噪声控制等关键技术。
(4)智能航海技术:研究航海动态仿真、水上智能运输系统、船-岸信息协同、船舶自主航行、船舶运动规划与控制等方面的技术。
(5)船舶安全与环境工程:研究船舶航行安全、船舶安全生产管理、防污染技术与管理、水上应急管理。
近年来,学院广泛加强与行业内国家级科研平台、重点特色企业及机构的合作,与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获批 “2019年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 。与中国船级社重庆分社、中国船舶西南研究院、中船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船级社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建立了硕士研究生实习基地。
专业、研究方向及代码 |
初试考试科目 |
复试考试科目
|
2022年招生人数 |
2023年招生计划 |
082400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学位) _ 01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_ 02 涉水智能装备 _ 03 船舶绿色动力理论与方法 _ 04 船舶控制与智能航海 _ 05 船舶安全与环境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14材料力学II |
船舶原理或机械设计Ⅱ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任选一门) 船舶结构力学 流体力学(本专业接收推免生) |
15 |
15人 |
085500机械(专业学位) _ 01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技术 _ 02 涉水智能装备设计制造技术 _ 03 船舶绿色动力技术 _ 04 智能航海技术 _ 05 船舶安全与环境工程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14材料力学Ⅱ |
船舶原理或机械设计Ⅱ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任选一门) 船舶结构力学 流体力学(本专业接收推免生) |
35 |
35人 |
近三年,我院研究生在毕业当年均实现了100%就业。每届有2-3名毕业生报送、直博“985”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其余主要分布在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南山(山东)天然气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上海船舶设计研究院、湖北三江航天万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打捞局、西南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工商学院等国家大型企事业单位或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