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创建于1956年,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齐文化发祥地——山东省淄博市,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首批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现有25个学院,13个校级研究院,设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其中,农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列入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拥有工程硕士(含13个招生领域)、农业硕士(含4个招生领域)、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翻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艺术硕士等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70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了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历史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已逐步形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33000余人,在学研究生3000余人。
学校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原则,按照“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人文化”的建设目标,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办学实力雄厚、办学设施齐全。学校校园占地3600亩,校舍建筑面积105.47万平方米,网络多媒体教室298个,运动场面积16.4万平方米,体育教学设施齐全。图书馆藏书327万册,电子图书337万种(含中外文学位论文),中外文期刊24000余种(含电子期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20亿元。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20个,设有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先进的校园网络覆盖全校,并设有教育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建设方针,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着力打造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学校现有教师2109人,其中教授228人、副教授66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74人。双聘院士5人、法国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1人、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1人、“千人计划”专家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16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泰山系列人才1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1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学校特聘教授33人。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加强专业、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0项;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级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4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8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性品牌专业1个,获山东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单位;获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56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2部,山东省优秀教材15部;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大红炉众创空间获批科技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十二五”以来,学生在 “挑战杯”“创青春”、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重大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000余项,其中,国家级及国际奖励23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荣获山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分类培养模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十二五”以来,学校研究生教育共获批山东省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54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19项;荣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9项,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奖13项,专业学位实践成果奖14项,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篇。学校被评为首届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学科建设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针,整合科研力量,组建学术团队,选定主攻方向,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设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设在我校,有1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工程实验室。学校主动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联合设立了110余个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获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十一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90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项目50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0余项,其中2006年、2007年各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英、韩、俄、澳、新等25个国家的8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实质性交流。探索与国外学校合作办学的渠道,与多个国家的有关高校开展了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2018年度来华来校留学生近700人。大力开展学者互访、学术交流,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聘请高层次的国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和讲学,办学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机遇,山东理工大学将秉承“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的校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以特色发展为主线,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实施人才工作优先发展战略,立足区域,贴近行业,着力提升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着力提升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着力提升校地融合发展能力,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山东理工大学创建于1956年,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齐文化发祥地——山东省淄博市,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首批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现有25个学院,13个校级研究院,设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其中,农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列入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拥有工程硕士(含13个招生领域)、农业硕士(含4个招生领域)、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翻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艺术硕士等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70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了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历史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已逐步形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33000余人,在学研究生3000余人。
学校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原则,按照“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人文化”的建设目标,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办学实力雄厚、办学设施齐全。学校校园占地3600亩,校舍建筑面积105.47万平方米,网络多媒体教室298个,运动场面积16.4万平方米,体育教学设施齐全。图书馆藏书327万册,电子图书337万种(含中外文学位论文),中外文期刊24000余种(含电子期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20亿元。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20个,设有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先进的校园网络覆盖全校,并设有教育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建设方针,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着力打造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学校现有教师2109人,其中教授228人、副教授66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74人。双聘院士5人、法国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1人、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1人、“千人计划”专家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16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泰山系列人才1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1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学校特聘教授33人。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加强专业、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0项;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级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4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8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性品牌专业1个,获山东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单位;获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56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2部,山东省优秀教材15部;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大红炉众创空间获批科技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十二五”以来,学生在 “挑战杯”“创青春”、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重大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000余项,其中,国家级及国际奖励23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荣获山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分类培养模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十二五”以来,学校研究生教育共获批山东省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54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19项;荣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9项,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奖13项,专业学位实践成果奖14项,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篇。学校被评为首届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学科建设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针,整合科研力量,组建学术团队,选定主攻方向,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设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设在我校,有1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工程实验室。学校主动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联合设立了110余个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获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十一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90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项目50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0余项,其中2006年、2007年各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英、韩、俄、澳、新等25个国家的8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实质性交流。探索与国外学校合作办学的渠道,与多个国家的有关高校开展了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2018年度来华来校留学生近700人。大力开展学者互访、学术交流,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聘请高层次的国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和讲学,办学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机遇,山东理工大学将秉承“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的校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以特色发展为主线,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实施人才工作优先发展战略,立足区域,贴近行业,着力提升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着力提升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着力提升校地融合发展能力,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