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是省部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是湖北省“双一流”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种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学校校园总面积170.9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4.07万平方米。校园依湖览江、风景优美,教学设施齐备,办学条件完善,是“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设置有20个教学学院、71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5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1个学科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了一支以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和湖北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以一大批高素质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9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2人、全国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29人、湖北省“百人计划”16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147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湖北名师工作室3个、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3人。“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性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学校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分制改革,着力建设国内一流本科教育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先后获批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8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学生多次在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8年度学生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790项,其中国际级奖励54项,国家级奖励312项。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培养了原国家女篮队长苗立杰为代表的多位国家队成员。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在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化工、控制等领域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和特色。学校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新型智库、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国际合作基地、2个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近5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装备预研领域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8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110余项。2007年以来,获得18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共享,积极创新校企、校地合作模式。先后与宝武集团、恒大集团、鞍钢、柳钢、昆钢、中国一冶、中冶南方等30余家大型企业和武汉、宜昌、孝感、黄冈、随州、湛江等省内外有关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宝武——武汉科技大学炭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武汉科技大学宜兴陶瓷与耐火材料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老河口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恒大集团共建了“恒大管理学院”“恒大足球学院”;建有1所直属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直属二级医院(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设立了“许家印奖学金”“科力生奖学金”“濮耐奖学金”和“首安创新奖”等12项社会奖助学金。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同境外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学校与美国桥港大学(University of Bridgeport)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合作举办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合作举办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等。目前在临床医学、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机械工程等本科专业以及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
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20余万人。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国内外院士、著名专家学者、高级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掌门人,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广大校友积极支持母校建设发展,学校位列校友会2018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第47位。
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主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职责,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创建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武汉科技大学是省部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是湖北省“双一流”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种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学校校园总面积170.9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4.07万平方米。校园依湖览江、风景优美,教学设施齐备,办学条件完善,是“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设置有20个教学学院、71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5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1个学科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了一支以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和湖北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以一大批高素质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9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2人、全国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29人、湖北省“百人计划”16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147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湖北名师工作室3个、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3人。“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性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学校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分制改革,着力建设国内一流本科教育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先后获批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8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学生多次在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8年度学生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790项,其中国际级奖励54项,国家级奖励312项。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培养了原国家女篮队长苗立杰为代表的多位国家队成员。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在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化工、控制等领域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和特色。学校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新型智库、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国际合作基地、2个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近5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装备预研领域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8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110余项。2007年以来,获得18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共享,积极创新校企、校地合作模式。先后与宝武集团、恒大集团、鞍钢、柳钢、昆钢、中国一冶、中冶南方等30余家大型企业和武汉、宜昌、孝感、黄冈、随州、湛江等省内外有关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宝武——武汉科技大学炭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武汉科技大学宜兴陶瓷与耐火材料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老河口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恒大集团共建了“恒大管理学院”“恒大足球学院”;建有1所直属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直属二级医院(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设立了“许家印奖学金”“科力生奖学金”“濮耐奖学金”和“首安创新奖”等12项社会奖助学金。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同境外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学校与美国桥港大学(University of Bridgeport)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合作举办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合作举办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等。目前在临床医学、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机械工程等本科专业以及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
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20余万人。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国内外院士、著名专家学者、高级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掌门人,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广大校友积极支持母校建设发展,学校位列校友会2018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第47位。
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主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职责,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创建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